首页 > 教育 >>正文

评论:校车闲置成“公厕”不只实通不畅

原标题:评论:校车闲置成“公厕”不只实通不畅

  有媒体称,浙江温岭52辆崭新的专业校车长时间停着不用,有些过路人甚至在车里车外便溺。据悉,这批校车是台州安徽商会购买的,但因为温岭教育主管部门称当地校车已经满足需求而一直未能使用。

  各地中小学开学之际,传来校车撂荒的新闻,这对于社会情绪的刺激是可以预料的。更值得正视的是,随着当地教育部门和校车购买方台州温岭商会的回应,事件逐渐被还原,我们发现,如此撂荒暴露的问题不仅是校车资源的浪费,其中所凸显的某种校车市场化运营症结,更堪称为一个负样本。

  结合双方已有的回应来看,事件的大致轮廓已经较为清晰:台州安徽商会在了解到当地一些民办学校对于校车存在较大需求后,萌生了成立校车服务公司的想法,并在一开始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肯定。但在购买之后,当地教育部门调研称校车服务已经满足,不需要新增校车,由此就造成今日的校车搁置局面。

  客观而言,虽然该商会称是以公益心来做校车服务,但实质上也是看中了当地校车服务市场的潜力,称之为投资行为并不失当。事实上,在校车运营不足、管理难度大的背景下,一部分有资质的企业投入到校车服务中来,应该说是一种双赢,既可避免包办模式的僵化和投资不足的缺陷,实现校车运营的可持续性,又能使相关部门回归更纯粹的监管者角色。

  但这起事件中,双方的表现显然难以实现双赢格局。首先,商会与当地教育部门的沟通自始至终都是处于一种口头交流的层面,甚至有点“私下操作”的味道。而按照相关规定,市场化力量参与校车运营,理应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实现。这种非正常的“交流”模式,在一开始就埋下了“不了了之”的伏笔;其次,当地教育部门是在要求商会提供可行性报告之后,再征集学校校长的意见,并得出“校车已基本满足全市校车接送需求”的结果。按理说,正常的程序应该是地方教育部门摸清校车需求的真实情况后,再根据具体情况去选择企业。这种程序的倒置,对于企业的行为或有误导之嫌。

  另一个疑点在于,根据相关规定,购买校车必须经所在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许可,但当地教育局负责人称,这些校车并未获得许可,属于擅自购买。那么,这批车的购买渠道究竟何来?又何以成功购买?为何商会在购车前会笃信“能先买车后补证”?其中是否有更鲜为人知的内情,需要解答。而由这起事件来看,校车由许可到购买的整个监管链条是否完全被缝合,值得追问。

  随着社会对于校车安全的吁求不断提升,校车运营市场的激增将是一个可见的趋势。在这个趋势之下,地方主管部门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寻求与市场力量的合作,比如常见的补贴和营利性机构相结合的运营方式如何规范化地实现,这起事件无疑提了一个醒。作为地方主管部门,在寻求市场合作力量之前,对本地的校车市场规模应履行告知义务,使得企业能够有一定的投资预见性;并充分遵循相关校车运营的程序规定,做到招投标的公开公正,而“私下交易”既会令企业的投资回报失去必要的保障,也令公信失分。

  一边是不少地区校车运力不足,一边是校车的撂荒,这样的对比显然荒诞而令人惋惜。这样的事件得以发生,并不仅仅只是双方沟通不畅的问题,其中所牵涉到的校车市场化的规范问题,更是事关整个校车安全的长远之计。事件中被闲置的校车需要一个“好去处”,而其中是否存在违规,更需要相关部门予以调查回应。(朱昌俊)

 

媒体传播网www.mtcb.cn)中国传播门户网站!(媒体传播网-传播价值)

资讯标签:

分享到